12月10日,隨著最后一層散索鞍支墩混凝土澆筑完成,公司承建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錨碇完工。
深中通道是集“橋、島、隧、水下互通”于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,全長約24公里。其中伶仃洋大橋為世界最大跨徑海中鋼箱梁懸索橋,主跨1666米。大橋共有東、西兩個錨碇,均處于全海上施工環(huán)境,是伶仃洋大橋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。
錨碇的主要功能是承受大橋主纜的拉力。作為大橋重要受力結構,東錨碇將和西錨碇共同拉住伶仃洋大橋主橋近20萬噸的重量,相當于可承受13萬多輛普通小轎車的重量。
錨碇由地連墻、錨碇基礎和錨體三大部分構成。伶仃洋大橋單個錨碇采用2×65米直徑8字型地連墻,平面尺寸長107.1米、寬65米、壁厚1.5米,由兩個外徑65米的非完整圓和一道隔墻組成,基坑深度達42米。地連墻成槽、開挖、回填形成基礎后,再在其上施工錨體。單個錨碇錨體長61.14米、寬83米、高38.51米,面積相當于17個標準籃球場,混凝土用量達9萬余立方米,重約100萬噸。錨體形狀為“鉆石型”,不規(guī)則面多,且為斜面,散索鞍支墩高42.21米,其側墻、后墻與錨塊聯(lián)為一體,施工難度大。
地連墻是錨碇開挖的支護結構,其前置條件是在深水厚淤泥條件下形成可供錨碇施工的圍堰基礎。項目團隊采用“鎖扣式鋼管樁+工字型板樁”結合的方式進行圍堰筑島。2019年11月29日,鋼圍堰158根鋼管樁和工字鋼板樁全部施打完成,海中圍堰精準合龍。在隨后地連墻施工中,項目團隊嚴格控制銑接頭等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質量,基本做到 “滴水不漏”?;踊靥罟?4層,其中底板2層、填芯10層、頂板2層。錨碇填芯分上下游兩個“D”形依次對稱澆筑,連續(xù)澆筑20次,混凝土共計近14萬方,耗時58天,刷新海上連續(xù)大方量混凝土澆筑新紀錄。
東錨碇錨體面臨海上高溫、高濕、高鹽環(huán)境下超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難題。項目試驗室結合港珠澳大橋施工經(jīng)驗,通過上千塊實驗塊同樣環(huán)境下的數(shù)據(jù)積累分析,創(chuàng)新優(yōu)化凝膠材料體系的組成及比例,研發(fā)出一種新型綠色混凝土,實現(xiàn)高性能、低水化熱和更高密實度,大大提高結構安全性。同時,因錨碇有眾多俯斜面和仰斜面,最大后仰面角度達到47.5度,項目團隊精準測量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,嚴格控制模板安裝精度,實現(xiàn)錨體“鉆石型”造型的完美呈現(xiàn)。(張政、張珂)